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茶与文旅融合新模式

茶文化学院

     12月21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亮教授。陈亮教授为学员带来以《茶树种质资源与品种》为主题的课程。陈亮教授从茶树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茶树品种基本情况、常用茶树品种介绍、叶色变异品种四个方面向学员全方位介绍了茶树资源特质。

      陈亮教授指出: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或品种资源。种质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茶树种质资源包括常规栽培种和变种及野生种两种类型。茶树的形态学具有多样性,分为:植株、新梢、叶片、花和果实。

      陈亮教授强调茶树的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相同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相同加工工艺下,品种决定了茶叶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优良品种可以对茶产业起到产品早上市、提高茶叶品质、增加优质茶比例和产量、适宜机采,提高采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抗病虫性强、高肥效的品种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最后,陈亮教授与学员们进行了基地实地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给学员们以不同的学习体验,大家收获颇多。

     下午,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周智修老师带来以《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与推广的思考》 为主题的课程。周智修老师从中国茶及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传承与推广的内容、如何推广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关于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与推广的思考与认识。

      周智修老师指出:“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茶叶为主题、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体包括关于茶叶典故传说、文艺作品、传统制茶技艺、茶礼茶俗、涉茶节庆活动、传统茶艺,以及相关文物和场所。”

      同时周智修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内部、外部发展史,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弘扬茶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学员们要传承包括制茶加工、茶叶的品质评价、茶叶冲泡方法以及茶相关的内容四个方面的文化。

     12月22日上午,学员们来到鱼乐山房考察微茶庄园,探索茶、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鱼乐山房所在地曾是昭明太子翻经读书处,“经自心中生,茶自禅意来”,鱼乐山房以茶作为主题,由禅入茶,从饮到食,皆用原茶,养生、养心,其标志围绕水茶鱼三种元素进行创作,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设计理念,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鱼得水” “鱼跃龙门”“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设计中呈现灵动的同时,更多了一份禅意。

     学员们在鱼乐山房创始人夏菊萍的带领下进行参观活动。随后在鱼乐山房内举行了茶话会,会上夏菊萍讲述鱼乐山房建立和发展史,包括民宿转型升级、装修风格、环境建设、各类装修成本、餐饮、品牌伴手礼和包装等方面。夏菊萍表示民宿转型升级虽然艰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最终一定会适应以“品质”为核心的民宿建设。同时夏菊萍强调以茶为主题的民宿建设需将政府扶持政策与民众需求相结合,进行精准对接,推动民宿产业发展。最后学员们参观了鱼乐山房民宿房间布置,深入学习茶与文旅的融合空间设计。

     下午,非遗班学员迎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教授。叶涛教授带来了以《全球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课程,叶涛教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的背景、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实践四个方面向学员们介绍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带领大家领略了国内外非遗的发展历史和风采。

      叶涛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群(类)文化,包括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有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叶涛教授还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4、 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叶涛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