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0

中国是可以品饮的吗?中国是可以品饮的!

《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 作者:王旭烽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没有茶文化的茶,只有半片叶子      茶,自中国西南古巴蜀原始森林诞生,经七八千万年的岁月历练,因为被距今约5000年的炎帝部族领神农首次发现,开始了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历史。      不辨门径,何窥堂奥?本著论述的是茶文化的内在精神,而所谓茶文化,一定是有系统的茶之文化体系的。站在馨香袭人的茶文化露院,我们须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书作者以茶文化的所有学科作为学术背景,以历史脉络为坐标,构建以茶习俗为文化地基,以茶制度为文化框架,以茶美学为文化呈现,以茶意识为文化灵魂的茶文化知识体系。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编年,以历史进程为主干,纵向叙述茶文化产生、发展、成熟和前瞻的风貌,并着重抓住每一重要历史时期的茶文化特点加以阐述;下卷纪事,对茶文化事象中具有重大和普遍意义的内容,进行专章叙述。上、下卷互相呼应,点面兼顾,内容安排合理。 上卷 一条茶文化的历史长河 第一章  华夏远古的神赐              ——从自然进入人文的深远境况/3 第二章 滋润心灵的初吻               ——春秋至秦汉的浅啜 /14 第三章  轻身换骨的灵丹             ——魏晋南北朝的茶事品相/21 第四章 法相初具的唐煮               一一品盛年华的茶文化兴起/34 第五章 形神俱备的宋点             一一横看宋、辽、金、西夏的时代茶岭/45 第六章 精彩纷呈的冲沏   …

中国是可以品饮的吗?中国是可以品饮的! Read More »

2019年非遗研修班毕业典礼举行!

      12月30日,研修班迎来了收获的日子。上午召开了学员研修成果座谈会,每个学员围绕学习的收获和以后的实践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下午召开了毕业典礼、颁发了证书,并举办学员与茶文化学院教师座谈会。       毕业典礼上,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文法学院副院长彭庭松为学员颁发毕业证书、优秀证书、优秀班干部证书。 优秀班干部:王嘉巍。优秀学员:王嘉巍、刘水、汤玉平、潘丽英、金美霞、陈晓洋、江杰。 Previous Next       王旭烽教授感谢大家对研修班的认可,希望大家在新的十年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于自己的茶事业。王旭烽教授表示,研修班是终身学习的班,是“非遗班+N”。学茶没有止境,大家要保持一直学习的状态与终身学习的态度。       彭庭松副院长祝贺大家顺利毕业,希望大家可以将所学投于所用,发挥知识的力量,也希望今后大家可以多合作,可以多吸纳茶文化学院的优秀学生到自己的茶企中去发光发热。       学员教师座谈会由苏祝成教授主持,大家畅所欲言,学员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老师们一一解答热心指导,并初拟了许多合作意向。座谈会为研修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座谈会发言精粹:   潘丽英:通过这次非遗班学习,了解了非遗的相关知识,回去后会把茶非遗文化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并进行传承推广。      点评:把茶文化深入企业,把茶技艺传承下去。   金美霞:这些年感觉做绿茶做睡着了。通过学习发现是自己方向没走对,对非遗理解有错。通过学习发现茶并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茶,茶可以喝、吃、玩,可以与更多产品融为一体开发更多衍生品。      点评:“做到睡着了”这个说法很有趣。这是生活在提醒,要创新,要寻找新的生活。   刘水:开班时提出的五大学习诉求,通过研修班已经一一找到了解决办法。传承不能闭门造车,一个月从老师和同学身上学到很多,计划以后逐一拜访,取长补短。      点评:逻辑清晰,带着问题学习非常好。紧压茶的周边服务延展非常值得去思考。   莫仕琴:在品牌、茶等级、茶树品种、推广等方面学到了很多。这几天的学习感觉到大家很团结,和大家交流共享经验非常受益。我们要坚持做高端茶,快乐做茶。      点评:要注重培养新人,要劳逸结合保重身体。   钟维标:这是一次收获最大的研修班经历。上课整整记满了一本笔记本。经过实践调研,开阔了见识,受益匪浅。计划走访每一个同学的基地。      点评:学校这边将会开展回访工作。研修上课也是有技巧的,是一门学问。   毛杨鑫:参加了多期培训班研修班,每次都受益匪浅,非常感谢研修班。自己从茶中学会了生活,改变了人生。      点评:小毛哥待茶是极其认真的,每次回访都是最优秀的。 李爱明:对非遗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了非常多的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与学员间的交流让自己对茶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己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

2019年非遗研修班毕业典礼举行! Read More »

台州临海、福建武夷山实践中探索非遗

      12月23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前往临海羊岩茶场考察学习。       12月24日清早,经过一晚的休息,学员们一扫昨日奔波的疲惫,吃过早餐后一路步行至羊岩茶场。朱朝安为大家讲解了羊岩勾青的历史。之后大家一同参观茶厂。       中午稍作休息后,阴冷潮湿的雨天并没有阻碍实践考察的步伐,下午大家共登羊岩山,参观茶文化馆。       参观结束后,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明日表演流程。晚上19点,学员们自发组织排练明日活动。       12月25日,上午8:30从羊岩山庄出发,9:30到达江南长城景区。刚到达目的地,学员们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接下来的茶艺展示。       上午10:00,茶艺展示正式开始,并接受临海市电视台采访。       下午,学员们参观了临海市博物馆。在台州的学习之旅也就此结束。       12月26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前往福建武夷山。       12月27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前往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北约5公里的遇林亭,欣赏建窑遗址——遇林亭窑址。       12月27日下午,学员们有幸在“大茶壶茶叶研究所”与武夷山市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峰老师就武夷岩茶与非遗进行交流与分享,受益良多。       12月28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前往香江名苑进行参观。学员们与香江名苑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12月28日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出发前往桐木关。学员们通过置身正山小种茶的发源地,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正山小种的魅力。 主办单位: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浙江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茶与文旅融合新模式

     12月21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亮教授。陈亮教授为学员带来以《茶树种质资源与品种》为主题的课程。陈亮教授从茶树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茶树品种基本情况、常用茶树品种介绍、叶色变异品种四个方面向学员全方位介绍了茶树资源特质。       陈亮教授指出: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或品种资源。种质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茶树种质资源包括常规栽培种和变种及野生种两种类型。茶树的形态学具有多样性,分为:植株、新梢、叶片、花和果实。       陈亮教授强调茶树的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相同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相同加工工艺下,品种决定了茶叶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优良品种可以对茶产业起到产品早上市、提高茶叶品质、增加优质茶比例和产量、适宜机采,提高采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抗病虫性强、高肥效的品种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最后,陈亮教授与学员们进行了基地实地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给学员们以不同的学习体验,大家收获颇多。      下午,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周智修老师带来以《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与推广的思考》 为主题的课程。周智修老师从中国茶及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传承与推广的内容、如何推广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关于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与推广的思考与认识。       周智修老师指出:“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茶叶为主题、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体包括关于茶叶典故传说、文艺作品、传统制茶技艺、茶礼茶俗、涉茶节庆活动、传统茶艺,以及相关文物和场所。”       同时周智修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内部、外部发展史,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弘扬茶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学员们要传承包括制茶加工、茶叶的品质评价、茶叶冲泡方法以及茶相关的内容四个方面的文化。      12月22日上午,学员们来到鱼乐山房考察微茶庄园,探索茶、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鱼乐山房所在地曾是昭明太子翻经读书处,“经自心中生,茶自禅意来”,鱼乐山房以茶作为主题,由禅入茶,从饮到食,皆用原茶,养生、养心,其标志围绕水茶鱼三种元素进行创作,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设计理念,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鱼得水” “鱼跃龙门”“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设计中呈现灵动的同时,更多了一份禅意。      学员们在鱼乐山房创始人夏菊萍的带领下进行参观活动。随后在鱼乐山房内举行了茶话会,会上夏菊萍讲述鱼乐山房建立和发展史,包括民宿转型升级、装修风格、环境建设、各类装修成本、餐饮、品牌伴手礼和包装等方面。夏菊萍表示民宿转型升级虽然艰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最终一定会适应以“品质”为核心的民宿建设。同时夏菊萍强调以茶为主题的民宿建设需将政府扶持政策与民众需求相结合,进行精准对接,推动民宿产业发展。最后学员们参观了鱼乐山房民宿房间布置,深入学习茶与文旅的融合空间设计。      下午,非遗班学员迎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教授。叶涛教授带来了以《全球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课程,叶涛教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的背景、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实践四个方面向学员们介绍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带领大家领略了国内外非遗的发展历史和风采。       叶涛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群(类)文化,包括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有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叶涛教授还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4、 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从茶叶、茶具、茶席、茶旅中探索创意非遗

     12月19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屠教授现担任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在这堂课上,屠老师从茶业现状和优势、茶业发展的问题、茶业发展的解决方案与思考这三个方面入手讲解《茶叶提取物的开发与利用》课程。      屠老师从逐年增加的茶叶消费数据开始讲解,指出我国茶叶产能大、资源多的特点。通过分析茶叶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屠老师提出可以依托深加工高效利用茶资源。      屠老师还向学员们讲解了饮茶对健康的功效,进而提到人口红利问题,指出当代我国居民主要慢病的流行情况,使学员们对茶叶提取物的利用有了更深的体悟。      12月19日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余悦老师,余老师现担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非遗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此次余老师以江西婺源上晓起村为例,为学员们带来了《非遗活态视阈下的茶旅融合》课程。       课程伊始,余老师提出几个基本概念:活态传承、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并结合江西婺源上晓起村做了详细的讲解。接着,余老师指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能够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原因是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最后,余老师逐一分析了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三个方面:“独特的制作茶叶技艺”“这种制茶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种制茶技艺的传承谱系清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基础”。这些独特的角度引发了学员们更多的思考。       12月19日晚上,浙江农林大学的包小慧老师以及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王旭烽教授给大家带来了《茶创意茶席实操》课程。       王旭烽教授给大家讲解了《江南长城——羊岩勾青胜利茶》案例。      王教授是国家一级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大家看到王教授后都十分激动,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教授授课。课上,王教授与大家互动颇多。她告诉学员,一个完整的创意呈现分成六个部分,从茶席设计的构思、音乐的设计、视频设计、人员设计,再到演绎程序和最后的解说,每个程序都需要反复斟酌、再三推敲。       最后王教授给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每个程序都详尽仔细,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收获。      12月20日,王旭烽教授继续为大家授课。       上午,王教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给大家上了精彩的一课,她从一张名片切入,介绍其创意性,并提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别人更快地记住你?” 接下来王教授让大家作自我介绍,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在大家自我介绍的过程中,王旭烽教授非常认真地聆听,并时不时给出建议。在学员们介绍结束之后,王教授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同时,王教授还会在学员们介绍之后分享交流自身的经验,大家都受益良多。       下午,王旭烽教授给非遗研修班学员们带来的课程是《中国微茶庄园经济的兴起、发展与走向》。王教授从微茶庄园概念的来历说起,简单讲解了微茶庄园的定义和经营模式,并阐述了经营一个微茶庄园所需要的条件和要求。       紧接着,王教授指出微茶庄园和普通茶庄园的区别,分析了微茶庄园的构建前景,并提到微茶庄园在各大茶区的建设可行性。最后王教授讲到了微茶庄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茶文化引领茶产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任何进步都是以危机开始的。绝处才能够逢生。 …

从茶叶、茶具、茶席、茶旅中探索创意非遗 Read More »

从文学、展陈、点茶的视角感受茶之非遗

     12月17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彭庭松老师。彭老师主要研究唐宋文学与文化、生态文化与文学等。此次彭老师从文学的角度为学员们带来了《古典茶诗词中的社会与人生》课程。      课程伊始,彭老师指出,茶叶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茶含蓄内敛的品质与内涵,蕴含着茶人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独特方式,品茶即品人生。       彭老师还向学员们讲解了目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指出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使学员们对茶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接着,彭老师从古典茶诗词与生产生活、文人雅士、爱情婚姻、健康养生、现代应用五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学员们在彭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古典茶诗词的世界,从诗意的视角寻找生活气息,拓宽思想维度,受益良多。       12月17日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的周新华教授。周教授主要研究美术考古、古代物质文化史、博物馆展陈策划。此次周教授从博物馆展陈策划的角度,为学员们带来了《茶文化博物馆的展陈策划》课程。       周教授指出,在中国茶产业发展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书籍、画册、影像之外,需要一种载体,能够集诸种传播手段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茶及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这种载体最佳的呈现方式就是茶文化博物馆(陈列馆)。       接着,周教授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向学员们分享了其中陈列的茶文物,让学员们体验到鲜活实物与文字描述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使学员们对茶文化博物馆(陈列馆)的现实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周教授就博物馆的展陈内容设计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指出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的内容要包括有关茶的基本知识、有关中国茶的发展历史、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科学饮茶有益健康等。而展示手段应当主要包括“文、图、物、影”四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在茶文化博物馆内开辟茶空间,提供茶产品品饮体验。       12月18日上午,国家一级评茶师、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彭克荣老师,给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带来了《千年末茶 • 宋代的末茶饮茶方式》课程。彭老师以末茶为主体,重点向学员们介绍了宋代末茶的饮用方式——点茶法。       彭老师首先点出茶作为文化载体的属性,借此引出课程主体——传承千年的末茶。接着彭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什么是末茶,末茶的生产方式以及末茶注汤击拂乳成花的原理。末茶茶汤里茶叶的某些内含物质的状态和形态,会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茶汤从沬至饽,从饽至花,产生水乳交融,汤花变幻但又须臾散灭的物理变化现象。       接着彭老师从茶汤汤花在茶叶感官审评中的应用,茶汤汤花在展示茶叶不同品质中的应用,朋友聚会中的点茶型式,大型茶宴中点茶方式,接待上级领导过程中的点茶与奉茶,宋式点茶茶艺表演的流程及闪点设计,茶宴中茶点三要七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彭老师向学员们讲解了点茶历史上,其研磨工具、点茶容器、击拂工具、点茶形式以及对”汤花变幻”现象叫法的演变,加深了学员们对于宋代点茶法的了解。

茶文化传播基地与龙源集团合作与捐赠签约仪式举行

      12月19日,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与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与捐赠签约仪式在东湖校区举行。校长应义斌,龙源集团董事长赵晓军,文法学院名誉院长、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出席仪式。仪式由副校长吴家胜主持。       应义斌对龙源集团对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他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内部治理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他希望在学校发展的征程上,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双方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携手奋进,合作共赢,共同续写校企合作新篇章,为学校高水平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王旭烽介绍了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与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相关情况。王旭烽教授对这次校企合作表示欣慰与荣幸,并预祝接下去的合作顺利开展。同时王旭烽教授指出,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的申报、建立、发展走过了整整十年,而这次签约是双方在下一个十年(2020年—2030年)的门槛上的一次胜利会师。她希望双方能进一步深化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赵晓军表示,浙江农林大学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希望通过合作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茶文化人才,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茶文化,向全世界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会上,王旭烽与捐赠方代表签订了2项捐赠、合作协议。应义斌为捐赠方颁发捐赠证书。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为浙江农林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60万,用于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项目, 资助浙江农林大学办学。       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与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做好志愿者汉语教学工作者的培养选拔,设立龙源志愿者奖学金;二是参与茶文化国际化传播,支持基地进行国际茶文化呈现活动;三是合作培养茶文化建设人才,为将来建设的国际茶博览园准备人才。       龙源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校国际处、合作处、校友办、文法学院等部门负责人,茶文化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仪式。 Previous Next

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文案展示

      经过14、15日对茶非遗产品的创意设计文案的起草准备,12月16日、18日学员们迎来了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文案展示。 陈盛峰 雨花茶宣传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包括雨花茶 logo的设计,非遗元素的动漫化,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推广等。陈盛峰以自己为原型,设计了Q 版漫画作为企业形象和产品标志。同时也赋予了雨花茶动漫形象。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汇报结束后,学员们一同观看了陈盛峰带来的纪录片,陈盛峰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陈晓洋 龙井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方案       世上博物馆千千万,为什么大师与茶的恋爱博物馆击中你的心?陈晓洋从龙井茶恋爱博物馆、非遗浪漫化、传播途径三方面为大家进行介绍。你诉我诸多磨难,我许你华丽一生。一片茶,一只手,一个篓,一口锅,一个人,展现出吸引大众的恋爱故事。 刘水 山之语福鼎白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方案       刘水从福鼎白茶的发展背景、福鼎白茶手工日晒技艺的传承、品牌差异化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该方案。他强调要打造更加专业的顶级产品,尤其是传统日晒技艺产品的推广,营造良好的茶空间。 骆勇华 安吉白茶的非遗宣传方案       骆勇华从企业背景、公司和团队、实施方案、公司相关非遗产品四个方面进行介绍。随后骆勇华向大家了自己的非遗产品,其命名融合了非遗文化,其包装主要以橙、绿、黑三色为主,图文并茂、简单明了。 潘丽英 天目青顶有机茶非遗文化园创意方案       潘丽英从产业发展现状、建设目标、建设主要内容四个方面深入介绍了该方案。该学员强调要着力打造生产天目青顶有机茶品牌,打造茶旅游、茶采制游、茶休闲观光以及非遗茶文化体验等融三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戚英杰 龙井村非遗项目       戚英杰表示要依托龙井村千年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及中国名茶之乡的区位优势,开展相关茶旅融合项目。同时规划龙井茶炒制观摩、龙井茶采摘体验及学习了解、登山走古迹活动、汉服文化交流会四个体验项目。 汤玉平 汤记高山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方案       汤玉平指出好茶离不开好山好水好茶园,茶叶基地是生产源头,品种、生态、管理和采制工艺是茶叶品质保证。同时向大家了传达了公司logo的设计理念:好品质始终如一。 唐小军 茶和非遗的交融   …

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文案展示 Read More »

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传统制茶技艺里探寻非遗价值

      12月11日上午,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迎来了来自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的鲁可荣教授,鲁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上午的课堂上,鲁教授为学员们带来《基于乡村价值的传统技艺再生产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课程。鲁教授从五个角度深入地讲解了有关乡村技艺的政策、如何振兴乡村技艺及其面临的问题。       “传统乡村何以振兴?”鲁教授讲到:“只有激活乡村价值,才能使传统乡村被发现,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代表的中央文件重点强调,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鲁教授说到近年来乡村传统技艺再生产成为热点,因此这正是创新引领大国制造,重塑工匠精神的好时机。       下午,由素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副校长、素业茶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茶业协会常务理事、2016-2017陕西十佳茶人王若仪老师和素业茶院茶艺实训导、2018年杭州市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陈燚芳老师亲传弟子、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锦玉老师两人给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素业茶院茶缘美学之“茶酒”调饮》的课程。王老师从茶和酒的渊源开始讲解,让茶文化与酒文化完美融合。       接下来,周老师给学员们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茶酒调饮的表演,加上王老师温和的讲解,使人犹如置身大自然之中,心旷神怡。       周老师表演完之后,让学员们自行调配茶酒,大家纷纷自己动手调饮,场面热火朝天,十分热闹。       晚上大家在茶文化学院楼的茶艺室观看《茶叶之路》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主要以“茶叶之路”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向大家介绍这条以茶叶为主的贸易通道是如何兴起的,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茶叶所途径的地方有哪些、那里的人们和茶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遗迹隐藏在茶叶贸易之下两个大国之间的历史命运转折。       12月12号上午,全国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研究员朱跃进老师为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了《茶在食品中应用技术与创新实践》课程。       朱老师详细介绍了茶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同时举例并分析了很多添加茶成分的食品:包括茶烘焙食品、茶酱卤制品、茶发酵饮料、茶糖果、茶传统米面制品、茶基食用菌等。并详细讲解了茶资源生态增值加工技术与应用实例。       同时,朱老师还给出很多提取茶营养元素、制作茶食品的方法,最后提出文明传承、跨界融合、创新活力、功能友好的概念,为大家分析了茶食品方面的发展前景。      下午,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专业讲师、系副主任、茶学博士林杰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传统绿茶制作技艺中的生化科技审视》课程。主要从生化方面对茶非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林老师从“小罐茶,大师作”说起,提出发掘非遗元素,进入市场、带动旅游、融入生活,发展非遗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等概念。林老师重点讲解了鲜叶摊放这一工序中的茶非遗。并抛出问题:“你们是怎么进行鲜叶摊放的?”于是大家开始分享自己的经验,课堂十分活跃。       接着林老师提到茶毫中的茶非遗,并举出碧螺春、信阳毛尖、龙井等例子,同时还对茶毫进行了生化分析。林老师强调,在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茶毫对茶品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讨和交流,大家都收获满满。 …

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传统制茶技艺里探寻非遗价值 Read More »

理论联系实际!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等方面感悟非遗

      12月9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士康教授,他为学员们带来了关于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与产业实践方面的探讨。       张教授分别从茶产业发展现状、亿万茶产业打造计划、中国茶产业发展优化路径选择、中茶院技术成果实例、中茶院产业实践这五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深入讨论。       课程伊始,张教授首先提出了“中国茶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战略机遇期”的观点,并引导大家从多方位思考这一观点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茶产业发展的宏观瓶颈。       紧接着,张教授为大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茶产业状况,通过比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传统茶与现代茶的优化路径,总结出“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内涵。       课上,张教授通过例举中茶院的技术研究成果,向学员们展示了茶-食品-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茶-医药-绿色产业升级创新体系构建、茶-日化-天然产业跨界创新体系构建、茶-其它产业领域融合创新体系构建。让大家充分了解到茶产业科技趋势的发展方向。       最后,张教授以茶酒核心技术与文化解码为例,从文明传承、跨界融合、创新活力、功能友好四个方面完整介绍了茶酒作为茶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典范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下午,非遗班的学员们在茶文化学院楼迎来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园艺学科)成员、全国首席茶科学传播茶学专家、浙江大学茶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王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关于科技创新与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精彩课程,分别从中国茶产业迎来大时代、茶之起源和影响、茶叶化学成分与分类、茶之保健作用及机理、如何科学健康饮茶、茶科技创新产品研究开发这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王教授引用大量数据,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国茶产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提出中国将迎来人人学茶的大好时代。然后从茶是什么、茶之起源、茶之影响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研究实践的经历,为大家生动讲解了茶的理化性质。       紧接着,通过对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特征性成分、中国茶叶分类与原理、环境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三方面的分析,让非遗班的学员们对茶叶品质有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       最后,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茶叶中的不同功能成分,总结茶的保健功效。进而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分析,告诉大家科学健康饮茶的方法以及茶科技创新产品的开发对现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老师讲课方式之风趣,课堂内容之丰富、深入,让大家敬佩不已。       2019年12月10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在班主任张帅老师的带领下,上午前往良渚博物馆,下午前往蚕桑丝织生态区和瓶窑老街进行实地考察。       上午十点半左右,非遗班成员顺利抵达良渚博物馆。良渚博物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其展览主题是: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

理论联系实际!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等方面感悟非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