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展陈、点茶的视角感受茶之非遗

茶文化学院
彭庭松

     12月17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彭庭松老师。彭老师主要研究唐宋文学与文化、生态文化与文学等。此次彭老师从文学的角度为学员们带来了《古典茶诗词中的社会与人生》课程。

     课程伊始,彭老师指出,茶叶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茶含蓄内敛的品质与内涵,蕴含着茶人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独特方式,品茶即品人生。

      彭老师还向学员们讲解了目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指出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使学员们对茶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接着,彭老师从古典茶诗词与生产生活、文人雅士、爱情婚姻、健康养生、现代应用五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学员们在彭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古典茶诗词的世界,从诗意的视角寻找生活气息,拓宽思想维度,受益良多。

      12月17日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的周新华教授。周教授主要研究美术考古、古代物质文化史、博物馆展陈策划。此次周教授从博物馆展陈策划的角度,为学员们带来了《茶文化博物馆的展陈策划》课程。

      周教授指出,在中国茶产业发展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书籍、画册、影像之外,需要一种载体,能够集诸种传播手段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茶及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这种载体最佳的呈现方式就是茶文化博物馆(陈列馆)。

      接着,周教授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向学员们分享了其中陈列的茶文物,让学员们体验到鲜活实物与文字描述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使学员们对茶文化博物馆(陈列馆)的现实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周教授就博物馆的展陈内容设计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指出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的内容要包括有关茶的基本知识、有关中国茶的发展历史、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科学饮茶有益健康等。而展示手段应当主要包括“文、图、物、影”四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在茶文化博物馆内开辟茶空间,提供茶产品品饮体验。

彭克荣

      12月18日上午,国家一级评茶师、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彭克荣老师,给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带来了《千年末茶 • 宋代的末茶饮茶方式》课程。彭老师以末茶为主体,重点向学员们介绍了宋代末茶的饮用方式——点茶法。

      彭老师首先点出茶作为文化载体的属性,借此引出课程主体——传承千年的末茶。接着彭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什么是末茶,末茶的生产方式以及末茶注汤击拂乳成花的原理。末茶茶汤里茶叶的某些内含物质的状态和形态,会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茶汤从沬至饽,从饽至花,产生水乳交融,汤花变幻但又须臾散灭的物理变化现象。

      接着彭老师从茶汤汤花在茶叶感官审评中的应用,茶汤汤花在展示茶叶不同品质中的应用,朋友聚会中的点茶型式,大型茶宴中点茶方式,接待上级领导过程中的点茶与奉茶,宋式点茶茶艺表演的流程及闪点设计,茶宴中茶点三要七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彭老师向学员们讲解了点茶历史上,其研磨工具、点茶容器、击拂工具、点茶形式以及对”汤花变幻”现象叫法的演变,加深了学员们对于宋代点茶法的了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农林大学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