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士康教授,他为学员们带来了关于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与产业实践方面的探讨。
张教授分别从茶产业发展现状、亿万茶产业打造计划、中国茶产业发展优化路径选择、中茶院技术成果实例、中茶院产业实践这五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深入讨论。
课程伊始,张教授首先提出了“中国茶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战略机遇期”的观点,并引导大家从多方位思考这一观点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茶产业发展的宏观瓶颈。
紧接着,张教授为大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茶产业状况,通过比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传统茶与现代茶的优化路径,总结出“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内涵。
课上,张教授通过例举中茶院的技术研究成果,向学员们展示了茶-食品-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茶-医药-绿色产业升级创新体系构建、茶-日化-天然产业跨界创新体系构建、茶-其它产业领域融合创新体系构建。让大家充分了解到茶产业科技趋势的发展方向。
最后,张教授以茶酒核心技术与文化解码为例,从文明传承、跨界融合、创新活力、功能友好四个方面完整介绍了茶酒作为茶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典范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下午,非遗班的学员们在茶文化学院楼迎来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园艺学科)成员、全国首席茶科学传播茶学专家、浙江大学茶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王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关于科技创新与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精彩课程,分别从中国茶产业迎来大时代、茶之起源和影响、茶叶化学成分与分类、茶之保健作用及机理、如何科学健康饮茶、茶科技创新产品研究开发这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王教授引用大量数据,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国茶产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提出中国将迎来人人学茶的大好时代。然后从茶是什么、茶之起源、茶之影响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研究实践的经历,为大家生动讲解了茶的理化性质。
紧接着,通过对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特征性成分、中国茶叶分类与原理、环境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三方面的分析,让非遗班的学员们对茶叶品质有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
最后,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茶叶中的不同功能成分,总结茶的保健功效。进而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分析,告诉大家科学健康饮茶的方法以及茶科技创新产品的开发对现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老师讲课方式之风趣,课堂内容之丰富、深入,让大家敬佩不已。
2019年12月10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在班主任张帅老师的带领下,上午前往良渚博物馆,下午前往蚕桑丝织生态区和瓶窑老街进行实地考察。
上午十点半左右,非遗班成员顺利抵达良渚博物馆。良渚博物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其展览主题是: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非遗班的学员们依次参观了“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感受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会到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下午,非遗班成员前往瓶窑老街。瓶窑老街是一个底蕴深厚、业态多样的文旅老街,在“传承历史文脉,留住老街记忆”的同时,街区内产业已成功完成多种业态的“再布局”。大家游览了十八条弄十八口井、瓶窑电影院、余杭纸伞馆等景点,领略老街独特的文化魅力。
瓶窑盛产蚕桑,位于瓶窑里窑老街的蚕桑文化展示馆由老茧站改建而来,馆内蚕桑之源、蚕桑之脉、蚕桑之韵,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样貌,为大家铺开了“蚕桑文化,文明瑰宝”的历史画卷。学员们在参观完老街及蚕桑文化馆后,立马趁热打铁,就地召开座谈会,讨论近几日外出考察的所得所感。
座谈会上,学员们根据近期参观的三个古镇特点,讨论了它们各自的优劣势。通过这几次的实践体验,一致认为非遗不能过于品牌化,但是不能拒绝商业化。由此联想到由传承人保护到区域保护的生态保护区综合治理这一突破性构想,并咨询如何申请和建设生态保护区,同时讨论了设置采茶节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完善关于生态保护区综合治理的理念。
经过了一天的体验与学习,下午四点,非遗班学员们满载而归,结束了余杭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