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屠教授现担任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在这堂课上,屠老师从茶业现状和优势、茶业发展的问题、茶业发展的解决方案与思考这三个方面入手讲解《茶叶提取物的开发与利用》课程。
屠老师从逐年增加的茶叶消费数据开始讲解,指出我国茶叶产能大、资源多的特点。通过分析茶叶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屠老师提出可以依托深加工高效利用茶资源。
屠老师还向学员们讲解了饮茶对健康的功效,进而提到人口红利问题,指出当代我国居民主要慢病的流行情况,使学员们对茶叶提取物的利用有了更深的体悟。
12月19日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余悦老师,余老师现担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非遗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此次余老师以江西婺源上晓起村为例,为学员们带来了《非遗活态视阈下的茶旅融合》课程。
课程伊始,余老师提出几个基本概念:活态传承、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并结合江西婺源上晓起村做了详细的讲解。接着,余老师指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能够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原因是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最后,余老师逐一分析了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三个方面:“独特的制作茶叶技艺”“这种制茶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种制茶技艺的传承谱系清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基础”。这些独特的角度引发了学员们更多的思考。
12月19日晚上,浙江农林大学的包小慧老师以及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王旭烽教授给大家带来了《茶创意茶席实操》课程。
王旭烽教授给大家讲解了《江南长城——羊岩勾青胜利茶》案例。
王教授是国家一级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大家看到王教授后都十分激动,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教授授课。课上,王教授与大家互动颇多。她告诉学员,一个完整的创意呈现分成六个部分,从茶席设计的构思、音乐的设计、视频设计、人员设计,再到演绎程序和最后的解说,每个程序都需要反复斟酌、再三推敲。
最后王教授给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每个程序都详尽仔细,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收获。
12月20日,王旭烽教授继续为大家授课。
上午,王教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给大家上了精彩的一课,她从一张名片切入,介绍其创意性,并提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别人更快地记住你?” 接下来王教授让大家作自我介绍,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在大家自我介绍的过程中,王旭烽教授非常认真地聆听,并时不时给出建议。在学员们介绍结束之后,王教授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同时,王教授还会在学员们介绍之后分享交流自身的经验,大家都受益良多。
下午,王旭烽教授给非遗研修班学员们带来的课程是《中国微茶庄园经济的兴起、发展与走向》。王教授从微茶庄园概念的来历说起,简单讲解了微茶庄园的定义和经营模式,并阐述了经营一个微茶庄园所需要的条件和要求。
紧接着,王教授指出微茶庄园和普通茶庄园的区别,分析了微茶庄园的构建前景,并提到微茶庄园在各大茶区的建设可行性。最后王教授讲到了微茶庄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茶文化引领茶产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任何进步都是以危机开始的。绝处才能够逢生。
稍作休息后,王教授又给非遗研修班学员们带来《文化旅游中的生态艺术观》和《建盏:鱼和熊掌兼而有之的美器》课程。
在《文化旅游中的生态艺术观》中,王教授通过“华沙广场犹太餐厅的洗手间”“萨格勒布的涂鸦墙”“维尔纽斯的杂货店”“立陶宛乡村的面包坊”这四个例子,从建筑风格和样式、艺术创意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在《建盏:鱼和熊掌兼而有之的美器》课程中,王教授深刻地剖析了建盏的器型、外观、花纹样式。最后王教授给出自己的观点:向先人学习,两条腿走路。打造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同时,发挥创造力,进入真正的时尚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