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品牌、乡村振兴中寻找非遗元素

      12月5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影像方向)讲师吕聃老师,吕老师主要从事商业摄影、专题摄影等图片创意与制作研究。本次课程,吕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以《茶非遗影像的搜集与实践》为主题的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吕老师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向学员们讲解了影像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实践与应用。

      12月5日上午,学员们主要在学16进行理论学习。吕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学员们应该要“跳出茶圈来看茶”。采茶制茶固然重要,但抓住时代给予的点对面传播信息的机会,合理运用影像增强茶宣传,对茶行业从事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吕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员们进入茶宣传的世界。首先他向学员们简单介绍了图片和视频的类型,并且较为具体地讲解了纪录片、Tvc(电视广告片)、微电影、信息流视频(短视频)和直播五种视频类型。在讲解的过程中,吕老师通过让学员们构思给茶品拍摄纪录片,穿插精彩茶叶广告案例等打开了学员们运用图片、视频进行茶宣传的思路。

      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课堂设置在了专业教室。吕老师提出茶图像应当真实的还原茶叶,并向学员们讲解了如何运用简单的设备拍摄出精美的图像以及如何运用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合理修饰,还为学员们作了茶品拍摄示范。学员们也在吕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技巧进行拍摄修图实操演练。

      最后,吕老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教授学员们如何运用相关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以及为了使视频更具宣传吸引力,剪辑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吕老师还为学员们茶影像的搜集打开思路,并阐明了影像搜集对视频剪辑的重要性。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与意义,在保护与传承它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敏锐关注到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合理运用图像和影视增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众的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保护与继承。 

      12月6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季中扬教授。季中扬教授从几个方面把非遗和乡村振兴以及民俗等联系起来,从民俗的遗产化到非遗的文化战略价值再到乡村振兴与非遗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季中扬教授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特征,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从民俗状态中提取出来,然后再认定某个方面是非遗,成为一种资源继而加以利用。”

      从乡村振兴到非遗这一块的内容,季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来讲:1、传统类节日,2、手工类非遗,3、饮食技艺类非遗,4、非遗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到在民俗这一块可挖掘的非遗价值。

      最后,季教授提出展望:希望手工类的非遗保护不要评级,因为一旦评级,就会破坏竞争市场;而集体类的表演活动申请非遗,会产生矛盾,继而会破坏原本淳朴的民风民俗。

      下午,非遗研修班的同学们在茶文化学院楼迎来东家文博CEO,研究员王建荣老师。他曾担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商贸局局长等职。他为学员们带来了以《茶叶品牌包装的非遗元素诠释》为主题的课程。王建荣老师从茶叶的品牌概述、包装历史及功能讲到茶叶遗产概述、茶叶的包装文化。一步步深入地引导大家认识到茶叶品牌包装中的非遗元素。

      王建荣老师在“茶叶品牌发展与营销”版块中提到:“从产品营销转向内容营销,关注、信任、价值认同与平台、流量一样重要。”他鼓励学员们开拓茶叶品牌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他还分析了国内外的茶叶市场,认为随着茶叶标准更新,行业也将更加规范,所以我们要紧跟着优化产业结构。

      最后,王建荣老师从茶叶的包装方面给大家进行更深层次地讲解,他建议学员们可以运用互联网的运作模式,让消费者形成品牌认知和品牌偏好,从而激发消费者的品牌行为。并提出“非遗传承,匠心坚守”的观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农林大学

主办单位: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浙江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