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龙井村寻找非遗的答案!非遗班不只有理论课

非遗研修班-理论培训

      12月3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包小慧老师,包老师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师从民族音乐学家刘正维教授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一直跟随东川琴社创始人、古琴大家丁承运教授学习泛川派操缦艺术。包小慧老师自2007开始一直致力于茶文化艺术的创作、研究及教育,此次她为学员带来以《茶席设计中的非遗元素探讨》为主题的课程。包老师以古琴艺术在茶空间中的应用为例,向学员讲解了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阐明茶席、茶空间的角色定位是企业的名片和桥梁。

      包老师从古琴的起源和发展史入手,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古琴构造、 文化精神内涵和古琴基本演奏方法。包老师现场展示古琴并邀请学员一同体验古琴艺术之魅力。包老师强调古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文化气息的乐器。弹琴者必须尊重和体会琴曲所示之意,要准确地把握琴曲的典故背景和思想内涵。

      包老师表示,当今社会古琴的音乐表现力被不断发掘,人们对古琴音乐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要把以古琴艺术为代表的非遗元素融合进入茶席空间,创造自然协调、独具特色的茶空间,做到古琴艺术与非遗的完美结合。

      下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梁丽君带来以《非遗的缘起分析与茶的非遗》 为主题的课程。梁丽君老师从西方古典主义品味缘起入手,逐一向学员介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外延。

      梁丽君老师指出:非遗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这种文化遗产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它是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它充分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了保护传承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品味中国茶、提升传承能力、提高传承水平,在当代实践中传承和发展非遗,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2月4日上午,非遗传承研修课堂来到了杭州龙坞九街,学员们在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14级毕业生钱承欢的讲解下参观并了解了龙井茶的前世今生。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戚英杰先生的介绍下,学员们深入了解龙井茶申遗的全过程。之后学员们来到茗墅茶庄园参观,与茗墅茶庄园负责人成秀华进行座谈会并举行结茶亲仪式。

      午休过后,戚英杰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龙井茶制作工艺,针对绿茶炒制的技术问题学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员们纷纷表示,经过“参观+体验”的学习,对龙井非遗知识有了更深刻更鲜明的认识。

      下午,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山东大学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张帅老师给学员们带来了以《茶非遗素材的文本归集与应用》为主题的研修课程。张帅老师从非遗素材的来源、如何搜寻非遗的元素、非遗元素的应用、如何书写申报书四个方面深度剖析非遗素材文本知识。

      张帅老师指出:要重视并掌握非遗素材的六大来源,在搜寻非遗的元素的过程中应盯紧四老、进行文本归类、运用演绎法同时结合“上山下乡”。在非遗(文化)元素的应用中,要利用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张帅老师还强调在非遗元素的应用中要注意:

1、要有一个大非遗的概念

2、注重地方性知识

3、注重内在,但要靠外在来表现,内在是根,外在是金

“非遗”手工艺可以商业化,但手工艺人不能商业化。要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农林大学

主办单位: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浙江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