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从茶叶、茶具、茶席、茶旅中探索创意非遗

     12月19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屠教授现担任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在这堂课上,屠老师从茶业现状和优势、茶业发展的问题、茶业发展的解决方案与思考这三个方面入手讲解《茶叶提取物的开发与利用》课程。      屠老师从逐年增加的茶叶消费数据开始讲解,指出我国茶叶产能大、资源多的特点。通过分析茶叶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屠老师提出可以依托深加工高效利用茶资源。      屠老师还向学员们讲解了饮茶对健康的功效,进而提到人口红利问题,指出当代我国居民主要慢病的流行情况,使学员们对茶叶提取物的利用有了更深的体悟。      12月19日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余悦老师,余老师现担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非遗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此次余老师以江西婺源上晓起村为例,为学员们带来了《非遗活态视阈下的茶旅融合》课程。       课程伊始,余老师提出几个基本概念:活态传承、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并结合江西婺源上晓起村做了详细的讲解。接着,余老师指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能够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原因是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最后,余老师逐一分析了其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三个方面:“独特的制作茶叶技艺”“这种制茶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种制茶技艺的传承谱系清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基础”。这些独特的角度引发了学员们更多的思考。       12月19日晚上,浙江农林大学的包小慧老师以及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王旭烽教授给大家带来了《茶创意茶席实操》课程。       王旭烽教授给大家讲解了《江南长城——羊岩勾青胜利茶》案例。      王教授是国家一级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大家看到王教授后都十分激动,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教授授课。课上,王教授与大家互动颇多。她告诉学员,一个完整的创意呈现分成六个部分,从茶席设计的构思、音乐的设计、视频设计、人员设计,再到演绎程序和最后的解说,每个程序都需要反复斟酌、再三推敲。       最后王教授给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每个程序都详尽仔细,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收获。      12月20日,王旭烽教授继续为大家授课。       上午,王教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给大家上了精彩的一课,她从一张名片切入,介绍其创意性,并提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别人更快地记住你?” 接下来王教授让大家作自我介绍,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在大家自我介绍的过程中,王旭烽教授非常认真地聆听,并时不时给出建议。在学员们介绍结束之后,王教授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同时,王教授还会在学员们介绍之后分享交流自身的经验,大家都受益良多。       下午,王旭烽教授给非遗研修班学员们带来的课程是《中国微茶庄园经济的兴起、发展与走向》。王教授从微茶庄园概念的来历说起,简单讲解了微茶庄园的定义和经营模式,并阐述了经营一个微茶庄园所需要的条件和要求。       紧接着,王教授指出微茶庄园和普通茶庄园的区别,分析了微茶庄园的构建前景,并提到微茶庄园在各大茶区的建设可行性。最后王教授讲到了微茶庄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茶文化引领茶产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任何进步都是以危机开始的。绝处才能够逢生。 …

从茶叶、茶具、茶席、茶旅中探索创意非遗 Read More »

从文学、展陈、点茶的视角感受茶之非遗

     12月17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彭庭松老师。彭老师主要研究唐宋文学与文化、生态文化与文学等。此次彭老师从文学的角度为学员们带来了《古典茶诗词中的社会与人生》课程。      课程伊始,彭老师指出,茶叶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茶含蓄内敛的品质与内涵,蕴含着茶人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独特方式,品茶即品人生。       彭老师还向学员们讲解了目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指出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使学员们对茶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接着,彭老师从古典茶诗词与生产生活、文人雅士、爱情婚姻、健康养生、现代应用五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学员们在彭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古典茶诗词的世界,从诗意的视角寻找生活气息,拓宽思想维度,受益良多。       12月17日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的周新华教授。周教授主要研究美术考古、古代物质文化史、博物馆展陈策划。此次周教授从博物馆展陈策划的角度,为学员们带来了《茶文化博物馆的展陈策划》课程。       周教授指出,在中国茶产业发展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书籍、画册、影像之外,需要一种载体,能够集诸种传播手段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茶及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这种载体最佳的呈现方式就是茶文化博物馆(陈列馆)。       接着,周教授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向学员们分享了其中陈列的茶文物,让学员们体验到鲜活实物与文字描述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使学员们对茶文化博物馆(陈列馆)的现实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周教授就博物馆的展陈内容设计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指出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的内容要包括有关茶的基本知识、有关中国茶的发展历史、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科学饮茶有益健康等。而展示手段应当主要包括“文、图、物、影”四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在茶文化博物馆内开辟茶空间,提供茶产品品饮体验。       12月18日上午,国家一级评茶师、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彭克荣老师,给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带来了《千年末茶 • 宋代的末茶饮茶方式》课程。彭老师以末茶为主体,重点向学员们介绍了宋代末茶的饮用方式——点茶法。       彭老师首先点出茶作为文化载体的属性,借此引出课程主体——传承千年的末茶。接着彭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什么是末茶,末茶的生产方式以及末茶注汤击拂乳成花的原理。末茶茶汤里茶叶的某些内含物质的状态和形态,会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茶汤从沬至饽,从饽至花,产生水乳交融,汤花变幻但又须臾散灭的物理变化现象。       接着彭老师从茶汤汤花在茶叶感官审评中的应用,茶汤汤花在展示茶叶不同品质中的应用,朋友聚会中的点茶型式,大型茶宴中点茶方式,接待上级领导过程中的点茶与奉茶,宋式点茶茶艺表演的流程及闪点设计,茶宴中茶点三要七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彭老师向学员们讲解了点茶历史上,其研磨工具、点茶容器、击拂工具、点茶形式以及对”汤花变幻”现象叫法的演变,加深了学员们对于宋代点茶法的了解。

茶文化传播基地与龙源集团合作与捐赠签约仪式举行

      12月19日,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与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与捐赠签约仪式在东湖校区举行。校长应义斌,龙源集团董事长赵晓军,文法学院名誉院长、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出席仪式。仪式由副校长吴家胜主持。       应义斌对龙源集团对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他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内部治理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他希望在学校发展的征程上,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双方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携手奋进,合作共赢,共同续写校企合作新篇章,为学校高水平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王旭烽介绍了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与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相关情况。王旭烽教授对这次校企合作表示欣慰与荣幸,并预祝接下去的合作顺利开展。同时王旭烽教授指出,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的申报、建立、发展走过了整整十年,而这次签约是双方在下一个十年(2020年—2030年)的门槛上的一次胜利会师。她希望双方能进一步深化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赵晓军表示,浙江农林大学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希望通过合作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茶文化人才,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茶文化,向全世界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会上,王旭烽与捐赠方代表签订了2项捐赠、合作协议。应义斌为捐赠方颁发捐赠证书。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为浙江农林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60万,用于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项目, 资助浙江农林大学办学。       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与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做好志愿者汉语教学工作者的培养选拔,设立龙源志愿者奖学金;二是参与茶文化国际化传播,支持基地进行国际茶文化呈现活动;三是合作培养茶文化建设人才,为将来建设的国际茶博览园准备人才。       龙源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校国际处、合作处、校友办、文法学院等部门负责人,茶文化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仪式。 Previous Next

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文案展示

      经过14、15日对茶非遗产品的创意设计文案的起草准备,12月16日、18日学员们迎来了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文案展示。 陈盛峰 雨花茶宣传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包括雨花茶 logo的设计,非遗元素的动漫化,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推广等。陈盛峰以自己为原型,设计了Q 版漫画作为企业形象和产品标志。同时也赋予了雨花茶动漫形象。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汇报结束后,学员们一同观看了陈盛峰带来的纪录片,陈盛峰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陈晓洋 龙井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方案       世上博物馆千千万,为什么大师与茶的恋爱博物馆击中你的心?陈晓洋从龙井茶恋爱博物馆、非遗浪漫化、传播途径三方面为大家进行介绍。你诉我诸多磨难,我许你华丽一生。一片茶,一只手,一个篓,一口锅,一个人,展现出吸引大众的恋爱故事。 刘水 山之语福鼎白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方案       刘水从福鼎白茶的发展背景、福鼎白茶手工日晒技艺的传承、品牌差异化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该方案。他强调要打造更加专业的顶级产品,尤其是传统日晒技艺产品的推广,营造良好的茶空间。 骆勇华 安吉白茶的非遗宣传方案       骆勇华从企业背景、公司和团队、实施方案、公司相关非遗产品四个方面进行介绍。随后骆勇华向大家了自己的非遗产品,其命名融合了非遗文化,其包装主要以橙、绿、黑三色为主,图文并茂、简单明了。 潘丽英 天目青顶有机茶非遗文化园创意方案       潘丽英从产业发展现状、建设目标、建设主要内容四个方面深入介绍了该方案。该学员强调要着力打造生产天目青顶有机茶品牌,打造茶旅游、茶采制游、茶休闲观光以及非遗茶文化体验等融三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戚英杰 龙井村非遗项目       戚英杰表示要依托龙井村千年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及中国名茶之乡的区位优势,开展相关茶旅融合项目。同时规划龙井茶炒制观摩、龙井茶采摘体验及学习了解、登山走古迹活动、汉服文化交流会四个体验项目。 汤玉平 汤记高山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方案       汤玉平指出好茶离不开好山好水好茶园,茶叶基地是生产源头,品种、生态、管理和采制工艺是茶叶品质保证。同时向大家了传达了公司logo的设计理念:好品质始终如一。 唐小军 茶和非遗的交融   …

茶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文案展示 Read More »

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传统制茶技艺里探寻非遗价值

      12月11日上午,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迎来了来自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的鲁可荣教授,鲁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上午的课堂上,鲁教授为学员们带来《基于乡村价值的传统技艺再生产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课程。鲁教授从五个角度深入地讲解了有关乡村技艺的政策、如何振兴乡村技艺及其面临的问题。       “传统乡村何以振兴?”鲁教授讲到:“只有激活乡村价值,才能使传统乡村被发现,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代表的中央文件重点强调,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鲁教授说到近年来乡村传统技艺再生产成为热点,因此这正是创新引领大国制造,重塑工匠精神的好时机。       下午,由素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副校长、素业茶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茶业协会常务理事、2016-2017陕西十佳茶人王若仪老师和素业茶院茶艺实训导、2018年杭州市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陈燚芳老师亲传弟子、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锦玉老师两人给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素业茶院茶缘美学之“茶酒”调饮》的课程。王老师从茶和酒的渊源开始讲解,让茶文化与酒文化完美融合。       接下来,周老师给学员们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茶酒调饮的表演,加上王老师温和的讲解,使人犹如置身大自然之中,心旷神怡。       周老师表演完之后,让学员们自行调配茶酒,大家纷纷自己动手调饮,场面热火朝天,十分热闹。       晚上大家在茶文化学院楼的茶艺室观看《茶叶之路》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主要以“茶叶之路”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向大家介绍这条以茶叶为主的贸易通道是如何兴起的,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茶叶所途径的地方有哪些、那里的人们和茶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遗迹隐藏在茶叶贸易之下两个大国之间的历史命运转折。       12月12号上午,全国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研究员朱跃进老师为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了《茶在食品中应用技术与创新实践》课程。       朱老师详细介绍了茶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同时举例并分析了很多添加茶成分的食品:包括茶烘焙食品、茶酱卤制品、茶发酵饮料、茶糖果、茶传统米面制品、茶基食用菌等。并详细讲解了茶资源生态增值加工技术与应用实例。       同时,朱老师还给出很多提取茶营养元素、制作茶食品的方法,最后提出文明传承、跨界融合、创新活力、功能友好的概念,为大家分析了茶食品方面的发展前景。      下午,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专业讲师、系副主任、茶学博士林杰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传统绿茶制作技艺中的生化科技审视》课程。主要从生化方面对茶非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林老师从“小罐茶,大师作”说起,提出发掘非遗元素,进入市场、带动旅游、融入生活,发展非遗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等概念。林老师重点讲解了鲜叶摊放这一工序中的茶非遗。并抛出问题:“你们是怎么进行鲜叶摊放的?”于是大家开始分享自己的经验,课堂十分活跃。       接着林老师提到茶毫中的茶非遗,并举出碧螺春、信阳毛尖、龙井等例子,同时还对茶毫进行了生化分析。林老师强调,在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茶毫对茶品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讨和交流,大家都收获满满。 …

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传统制茶技艺里探寻非遗价值 Read More »

理论联系实际!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等方面感悟非遗

      12月9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士康教授,他为学员们带来了关于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与产业实践方面的探讨。       张教授分别从茶产业发展现状、亿万茶产业打造计划、中国茶产业发展优化路径选择、中茶院技术成果实例、中茶院产业实践这五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深入讨论。       课程伊始,张教授首先提出了“中国茶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战略机遇期”的观点,并引导大家从多方位思考这一观点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茶产业发展的宏观瓶颈。       紧接着,张教授为大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茶产业状况,通过比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传统茶与现代茶的优化路径,总结出“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内涵。       课上,张教授通过例举中茶院的技术研究成果,向学员们展示了茶-食品-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茶-医药-绿色产业升级创新体系构建、茶-日化-天然产业跨界创新体系构建、茶-其它产业领域融合创新体系构建。让大家充分了解到茶产业科技趋势的发展方向。       最后,张教授以茶酒核心技术与文化解码为例,从文明传承、跨界融合、创新活力、功能友好四个方面完整介绍了茶酒作为茶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典范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下午,非遗班的学员们在茶文化学院楼迎来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园艺学科)成员、全国首席茶科学传播茶学专家、浙江大学茶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王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关于科技创新与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精彩课程,分别从中国茶产业迎来大时代、茶之起源和影响、茶叶化学成分与分类、茶之保健作用及机理、如何科学健康饮茶、茶科技创新产品研究开发这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王教授引用大量数据,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国茶产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提出中国将迎来人人学茶的大好时代。然后从茶是什么、茶之起源、茶之影响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研究实践的经历,为大家生动讲解了茶的理化性质。       紧接着,通过对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特征性成分、中国茶叶分类与原理、环境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三方面的分析,让非遗班的学员们对茶叶品质有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       最后,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茶叶中的不同功能成分,总结茶的保健功效。进而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分析,告诉大家科学健康饮茶的方法以及茶科技创新产品的开发对现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老师讲课方式之风趣,课堂内容之丰富、深入,让大家敬佩不已。       2019年12月10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在班主任张帅老师的带领下,上午前往良渚博物馆,下午前往蚕桑丝织生态区和瓶窑老街进行实地考察。       上午十点半左右,非遗班成员顺利抵达良渚博物馆。良渚博物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其展览主题是: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

理论联系实际!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等方面感悟非遗 Read More »

考察中拓宽视野!从铜雕、瓷器、黄酒文化中学习非遗之道

      12月7日上午,学员们来到杭州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下午,学员们前往位于西湖区的瓷颜茶语进行参观并参加了嵇锡贵大师的讲座。在此过程中,学员们领略了铜雕领域、瓷器领域非遗文化的魅力,并吸取了它们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上午,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到达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以铜为精华,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交融汇合。其门、窗、屋面、立柱、家具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整体风格为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古朴华贵,是中国唯一的铜雕大宅,被誉为“江南铜屋”。       博物馆副馆长阁明兰老师带领学员们参观了博物馆,并热情地为大家讲解了馆内的铜雕作品。在参观中,学员们充分领略到了铜雕技艺的精巧及其蕴含的文化魅力。       参观过后,阁明兰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以“非遗文化产业观摩与借鉴——对话《千里江山》铜雕茶道技艺 ”为主题的铜雕文化讲堂。阁老师主要从铜雕历史及其兴衰,铜雕非遗传承技艺和铜雕工艺的应用与实践案例三个方面为学员们进行了讲解。       讲课中阁老师提到,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铜雕艺术也是经历了几起几落。几经沉浮,铜雕技艺仍沿用至今,这虽与铜本身良好的自然属性及其富贵、庄重、温馨等人文特质有关,却也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以及他们对改良、创新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学员们在学习铜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对如何继承与发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感悟,受益良多。       下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的学员们前往位于西湖区西溪壹号三号楼的瓷颜茶语进行参观学习。瓷颜茶语是一家以陶瓷为主题,茶艺为载体,结合易经、禅学、花道、香道、音律为一体的文化传播平台。其负一楼为陶瓷艺术馆,主要展示着各大窑系的名陶名瓷。在参观中,学员们欣赏到了众多名家之作,感受到了瓷器的细腻之美。       当天恰逢嵇老师生日,王旭烽老师、非遗研修班全体学员、非遗班相关工作人员共同为嵇老师庆生,祝福中既饱含师生情谊,同时也包含着对匠人匠心的倾佩。接着,嵇锡贵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以“非遗话语体系中的陶瓷器具与茶”为主题的讲座。       嵇老师在课上跟大家分享了她当年主持制作毛瓷的经过和设计G20国宴用瓷的幕后故事。每件瓷器上的画面,每一个笔画,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量,经过了制瓷人一遍又一遍的深思熟虑,这便是匠心,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匠心精神是对待所选择事业的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匠心也需要坚持。从嵇老师的人生经历中,从嵇老师对待瓷器的态度中,学员们对自身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收获颇丰。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在王旭烽老师和嵇锡贵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参观了瓷颜茶语的馆藏。参观过后,老师们和学员们进行了合影留念。至此,为期一日的杭州之旅圆满结束。       2019年12月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在班主任张帅老师的带领下,上午前往绍兴黄酒小镇考察与体验以黄酒为例的文化旅游与创意产品(绍兴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下午前往绍兴安昌古镇参观淳朴的古镇风貌和多姿的越地风情。       上午十点半左右,非遗班成员顺利抵达黄酒小镇。黄酒小镇是融江南水乡之韵和黄酒文化之核的特色小镇,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东浦,这里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素有“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之说。在管委会讲解员的带领和解说下,非遗班学员们先后参观了徐锡麟铜像、陆家溇口桥、兴福侯昌王庙、徐锡麟故居等景点,感受到了淳朴自然的民风和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       管委会讲解员为非遗班的成员们讲解了黄酒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以及黄酒小镇、黄酒博物馆的建设与规划,成员们参观黄酒博物馆,现场观摩文旅融合的设计思路。了解到,黄酒小镇的开发以东浦古镇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旅游定位,致力于将东浦黄酒小镇打造成为历史经典产业的重要平台;传承弘扬黄酒特色文化,推动黄酒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黄酒小镇的成功开发也让非遗班学员对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上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       下午,非遗班成员前往“中国师爷文化之乡”——绍兴安昌古镇。安昌古镇现存三里长的依河古街市,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粉墙黛瓦的台门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风貌古朴迷人。非遗班成员自由参观了城隍殿、师爷馆、穗康钱庄、中国银行旧址、石雕馆、宣卷馆等景点,感受到绍兴深厚的文化积淀。     …

考察中拓宽视野!从铜雕、瓷器、黄酒文化中学习非遗之道 Read More »

从摄影、品牌、乡村振兴中寻找非遗元素

      12月5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影像方向)讲师吕聃老师,吕老师主要从事商业摄影、专题摄影等图片创意与制作研究。本次课程,吕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以《茶非遗影像的搜集与实践》为主题的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吕老师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向学员们讲解了影像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实践与应用。       12月5日上午,学员们主要在学16进行理论学习。吕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学员们应该要“跳出茶圈来看茶”。采茶制茶固然重要,但抓住时代给予的点对面传播信息的机会,合理运用影像增强茶宣传,对茶行业从事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吕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员们进入茶宣传的世界。首先他向学员们简单介绍了图片和视频的类型,并且较为具体地讲解了纪录片、Tvc(电视广告片)、微电影、信息流视频(短视频)和直播五种视频类型。在讲解的过程中,吕老师通过让学员们构思给茶品拍摄纪录片,穿插精彩茶叶广告案例等打开了学员们运用图片、视频进行茶宣传的思路。       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课堂设置在了专业教室。吕老师提出茶图像应当真实的还原茶叶,并向学员们讲解了如何运用简单的设备拍摄出精美的图像以及如何运用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合理修饰,还为学员们作了茶品拍摄示范。学员们也在吕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技巧进行拍摄修图实操演练。       最后,吕老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教授学员们如何运用相关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以及为了使视频更具宣传吸引力,剪辑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吕老师还为学员们茶影像的搜集打开思路,并阐明了影像搜集对视频剪辑的重要性。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与意义,在保护与传承它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敏锐关注到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合理运用图像和影视增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众的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保护与继承。        12月6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季中扬教授。季中扬教授从几个方面把非遗和乡村振兴以及民俗等联系起来,从民俗的遗产化到非遗的文化战略价值再到乡村振兴与非遗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季中扬教授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特征,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从民俗状态中提取出来,然后再认定某个方面是非遗,成为一种资源继而加以利用。”       从乡村振兴到非遗这一块的内容,季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来讲:1、传统类节日,2、手工类非遗,3、饮食技艺类非遗,4、非遗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到在民俗这一块可挖掘的非遗价值。       最后,季教授提出展望:希望手工类的非遗保护不要评级,因为一旦评级,就会破坏竞争市场;而集体类的表演活动申请非遗,会产生矛盾,继而会破坏原本淳朴的民风民俗。       下午,非遗研修班的同学们在茶文化学院楼迎来东家文博CEO,研究员王建荣老师。他曾担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商贸局局长等职。他为学员们带来了以《茶叶品牌包装的非遗元素诠释》为主题的课程。王建荣老师从茶叶的品牌概述、包装历史及功能讲到茶叶遗产概述、茶叶的包装文化。一步步深入地引导大家认识到茶叶品牌包装中的非遗元素。       王建荣老师在“茶叶品牌发展与营销”版块中提到:“从产品营销转向内容营销,关注、信任、价值认同与平台、流量一样重要。”他鼓励学员们开拓茶叶品牌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他还分析了国内外的茶叶市场,认为随着茶叶标准更新,行业也将更加规范,所以我们要紧跟着优化产业结构。       最后,王建荣老师从茶叶的包装方面给大家进行更深层次地讲解,他建议学员们可以运用互联网的运作模式,让消费者形成品牌认知和品牌偏好,从而激发消费者的品牌行为。并提出“非遗传承,匠心坚守”的观点。 主办单位: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

从摄影、品牌、乡村振兴中寻找非遗元素 Read More »

到龙井村寻找非遗的答案!非遗班不只有理论课

      12月3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包小慧老师,包老师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师从民族音乐学家刘正维教授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一直跟随东川琴社创始人、古琴大家丁承运教授学习泛川派操缦艺术。包小慧老师自2007开始一直致力于茶文化艺术的创作、研究及教育,此次她为学员带来以《茶席设计中的非遗元素探讨》为主题的课程。包老师以古琴艺术在茶空间中的应用为例,向学员讲解了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阐明茶席、茶空间的角色定位是企业的名片和桥梁。       包老师从古琴的起源和发展史入手,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古琴构造、 文化精神内涵和古琴基本演奏方法。包老师现场展示古琴并邀请学员一同体验古琴艺术之魅力。包老师强调古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文化气息的乐器。弹琴者必须尊重和体会琴曲所示之意,要准确地把握琴曲的典故背景和思想内涵。       包老师表示,当今社会古琴的音乐表现力被不断发掘,人们对古琴音乐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要把以古琴艺术为代表的非遗元素融合进入茶席空间,创造自然协调、独具特色的茶空间,做到古琴艺术与非遗的完美结合。       下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梁丽君带来以《非遗的缘起分析与茶的非遗》 为主题的课程。梁丽君老师从西方古典主义品味缘起入手,逐一向学员介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外延。       梁丽君老师指出:非遗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这种文化遗产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它是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它充分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了保护传承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品味中国茶、提升传承能力、提高传承水平,在当代实践中传承和发展非遗,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2月4日上午,非遗传承研修课堂来到了杭州龙坞九街,学员们在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14级毕业生钱承欢的讲解下参观并了解了龙井茶的前世今生。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戚英杰先生的介绍下,学员们深入了解龙井茶申遗的全过程。之后学员们来到茗墅茶庄园参观,与茗墅茶庄园负责人成秀华进行座谈会并举行结茶亲仪式。       午休过后,戚英杰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龙井茶制作工艺,针对绿茶炒制的技术问题学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员们纷纷表示,经过“参观+体验”的学习,对龙井非遗知识有了更深刻更鲜明的认识。       下午,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山东大学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张帅老师给学员们带来了以《茶非遗素材的文本归集与应用》为主题的研修课程。张帅老师从非遗素材的来源、如何搜寻非遗的元素、非遗元素的应用、如何书写申报书四个方面深度剖析非遗素材文本知识。       张帅老师指出:要重视并掌握非遗素材的六大来源,在搜寻非遗的元素的过程中应盯紧四老、进行文本归类、运用演绎法同时结合“上山下乡”。在非遗(文化)元素的应用中,要利用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张帅老师还强调在非遗元素的应用中要注意: 1、要有一个大非遗的概念 2、注重地方性知识 3、注重内在,但要靠外在来表现,内在是根,外在是金 “非遗”手工艺可以商业化,但手工艺人不能商业化。要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主办单位: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浙江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非遗研修班开班啦!开学第一课讲了什么?

      2019年12月2日上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共同启动,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农林大学承办的“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绿茶制作技艺方向)”在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茶文化学院楼开班。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彭庭松副院长、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主任苏祝成教授、全体学员、师资代表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参与了开班典礼,研修班班主任张帅主持典礼。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主任、非遗研修班指导老师苏祝成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开班情况,强调了浙江农林大学对此次研修班的重视。此次研修班相较前两期非遗班规格更高,配套更全,教辅人员配比更多,旨在让学员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文法学院副院长彭庭松致欢迎辞并总结发言。彭庭松副院长强调了此次研修班的意义与重要性,指出今年非遗班的性质与往届相比有所变化,“培训班”升级成为“研修班”,研修代表的是质量上的升级,包括学员质量和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了很大的升级。彭庭松副院长对学员们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表示了热切的关心,也对培训班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不辜负国家的期望,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国家的非遗事业更加繁荣!         随后,全体成员来到陆羽像前参加“献茶仪式”。全体学员手执茶杯,一一立定,进行了庄重的“茶人宣誓”仪式。誓词如下: 仰观茶圣,学高德馨。躬身垂范,其道大光。 今我茶人,恭敬执礼。惶恐奉茶,表吾衷肠。 谨记使命、奋发向上。德才兼修,发愤图强。 学业事业,务求精进。龙翔虎跃、意气昂扬。 谨立此誓,茶圣为证。昭昭之心,瑶溪同长。       宣誓完毕,大家行鞠躬礼,对茶圣陆羽献茶。“一杯满饮无,从此为茶奴”,一杯清茶,寓意深长,献茶仪式为的是让学员们牢记自己作为茶人的身份和使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茶文化和茶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献茶仪式结束后,学员们在教员的引领下游览了茗茶园,参观了茶文化学院楼,了解其中的各个功能空间。学员们在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环境之余,也无不由衷地赞叹茶文化学院的软硬件设施之雄厚。       参观结束后,来自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等全国各地的21位学员展开了轻松而热烈的自我介绍,学员们纷纷表示十分感谢有机会前来与各位老师和学员切磋学习,交流经验。自我介绍结束后,全体成员推举产生三名班干部,分别是班长王嘉巍,支书汤玉平,学习委员刘水。       晚上,在苏祝成教授的主持下,迎新茶会在茶文化楼举行。学员畅所欲言,愉快交流,畅谈对茶非遗的理解,提出实践困惑问题,苏祝成教授为学员们一一解答。苏祝成教授还再次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开展非遗研修班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本次研修班的课程设置具体情况、教学组织情况、后勤保障情况等,并对大家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希望学员们能够珍惜此次研修机会,强基础、拓视野、增学养,把所学知识和传承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传承能力和技艺水平,真正推进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 理论培训 基础 ·“非遗”相关理论与知识体系的深化      12月2日下午,图书馆小报告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陈华文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非遗保护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研修班全体学员、师资代表、全体工作人员以及文法学院学生参加听取讲座。       陈教授讲座内容详实有趣,他首先指明了非遗已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民族文化具有象征意义的灵魂。经过十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18年底,我国有人类非遗的各种名录40项,国家级名录1372项,3154个保护单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5月底)。其中浙江省保护单位是233个,全国第一。在非遗保护方面,中国采取了多种保护方式并付诸于工作实践,如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实践、生产性保护方式、传统工艺工作站等。       …

非遗研修班开班啦!开学第一课讲了什么?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