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传统制茶技艺里探寻非遗价值

      12月11日上午,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迎来了来自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的鲁可荣教授,鲁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上午的课堂上,鲁教授为学员们带来《基于乡村价值的传统技艺再生产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课程。鲁教授从五个角度深入地讲解了有关乡村技艺的政策、如何振兴乡村技艺及其面临的问题。       “传统乡村何以振兴?”鲁教授讲到:“只有激活乡村价值,才能使传统乡村被发现,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代表的中央文件重点强调,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鲁教授说到近年来乡村传统技艺再生产成为热点,因此这正是创新引领大国制造,重塑工匠精神的好时机。       下午,由素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副校长、素业茶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茶业协会常务理事、2016-2017陕西十佳茶人王若仪老师和素业茶院茶艺实训导、2018年杭州市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陈燚芳老师亲传弟子、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锦玉老师两人给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素业茶院茶缘美学之“茶酒”调饮》的课程。王老师从茶和酒的渊源开始讲解,让茶文化与酒文化完美融合。       接下来,周老师给学员们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茶酒调饮的表演,加上王老师温和的讲解,使人犹如置身大自然之中,心旷神怡。       周老师表演完之后,让学员们自行调配茶酒,大家纷纷自己动手调饮,场面热火朝天,十分热闹。       晚上大家在茶文化学院楼的茶艺室观看《茶叶之路》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主要以“茶叶之路”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向大家介绍这条以茶叶为主的贸易通道是如何兴起的,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茶叶所途径的地方有哪些、那里的人们和茶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遗迹隐藏在茶叶贸易之下两个大国之间的历史命运转折。       12月12号上午,全国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研究员朱跃进老师为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带来了《茶在食品中应用技术与创新实践》课程。       朱老师详细介绍了茶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同时举例并分析了很多添加茶成分的食品:包括茶烘焙食品、茶酱卤制品、茶发酵饮料、茶糖果、茶传统米面制品、茶基食用菌等。并详细讲解了茶资源生态增值加工技术与应用实例。       同时,朱老师还给出很多提取茶营养元素、制作茶食品的方法,最后提出文明传承、跨界融合、创新活力、功能友好的概念,为大家分析了茶食品方面的发展前景。      下午,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专业讲师、系副主任、茶学博士林杰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传统绿茶制作技艺中的生化科技审视》课程。主要从生化方面对茶非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林老师从“小罐茶,大师作”说起,提出发掘非遗元素,进入市场、带动旅游、融入生活,发展非遗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等概念。林老师重点讲解了鲜叶摊放这一工序中的茶非遗。并抛出问题:“你们是怎么进行鲜叶摊放的?”于是大家开始分享自己的经验,课堂十分活跃。       接着林老师提到茶毫中的茶非遗,并举出碧螺春、信阳毛尖、龙井等例子,同时还对茶毫进行了生化分析。林老师强调,在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茶毫对茶品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讨和交流,大家都收获满满。 …

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传统制茶技艺里探寻非遗价值 Read More »

理论联系实际!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等方面感悟非遗

      12月9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士康教授,他为学员们带来了关于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与产业实践方面的探讨。       张教授分别从茶产业发展现状、亿万茶产业打造计划、中国茶产业发展优化路径选择、中茶院技术成果实例、中茶院产业实践这五个方面与学员们进行深入讨论。       课程伊始,张教授首先提出了“中国茶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战略机遇期”的观点,并引导大家从多方位思考这一观点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茶产业发展的宏观瓶颈。       紧接着,张教授为大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茶产业状况,通过比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传统茶与现代茶的优化路径,总结出“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内涵。       课上,张教授通过例举中茶院的技术研究成果,向学员们展示了茶-食品-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茶-医药-绿色产业升级创新体系构建、茶-日化-天然产业跨界创新体系构建、茶-其它产业领域融合创新体系构建。让大家充分了解到茶产业科技趋势的发展方向。       最后,张教授以茶酒核心技术与文化解码为例,从文明传承、跨界融合、创新活力、功能友好四个方面完整介绍了茶酒作为茶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典范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       下午,非遗班的学员们在茶文化学院楼迎来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园艺学科)成员、全国首席茶科学传播茶学专家、浙江大学茶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王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关于科技创新与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精彩课程,分别从中国茶产业迎来大时代、茶之起源和影响、茶叶化学成分与分类、茶之保健作用及机理、如何科学健康饮茶、茶科技创新产品研究开发这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王教授引用大量数据,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国茶产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提出中国将迎来人人学茶的大好时代。然后从茶是什么、茶之起源、茶之影响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研究实践的经历,为大家生动讲解了茶的理化性质。       紧接着,通过对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特征性成分、中国茶叶分类与原理、环境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三方面的分析,让非遗班的学员们对茶叶品质有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       最后,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茶叶中的不同功能成分,总结茶的保健功效。进而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分析,告诉大家科学健康饮茶的方法以及茶科技创新产品的开发对现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老师讲课方式之风趣,课堂内容之丰富、深入,让大家敬佩不已。       2019年12月10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在班主任张帅老师的带领下,上午前往良渚博物馆,下午前往蚕桑丝织生态区和瓶窑老街进行实地考察。       上午十点半左右,非遗班成员顺利抵达良渚博物馆。良渚博物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其展览主题是: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

理论联系实际!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等方面感悟非遗 Read More »

考察中拓宽视野!从铜雕、瓷器、黄酒文化中学习非遗之道

      12月7日上午,学员们来到杭州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下午,学员们前往位于西湖区的瓷颜茶语进行参观并参加了嵇锡贵大师的讲座。在此过程中,学员们领略了铜雕领域、瓷器领域非遗文化的魅力,并吸取了它们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上午,非遗研修班的学员们到达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以铜为精华,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交融汇合。其门、窗、屋面、立柱、家具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整体风格为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古朴华贵,是中国唯一的铜雕大宅,被誉为“江南铜屋”。       博物馆副馆长阁明兰老师带领学员们参观了博物馆,并热情地为大家讲解了馆内的铜雕作品。在参观中,学员们充分领略到了铜雕技艺的精巧及其蕴含的文化魅力。       参观过后,阁明兰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以“非遗文化产业观摩与借鉴——对话《千里江山》铜雕茶道技艺 ”为主题的铜雕文化讲堂。阁老师主要从铜雕历史及其兴衰,铜雕非遗传承技艺和铜雕工艺的应用与实践案例三个方面为学员们进行了讲解。       讲课中阁老师提到,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铜雕艺术也是经历了几起几落。几经沉浮,铜雕技艺仍沿用至今,这虽与铜本身良好的自然属性及其富贵、庄重、温馨等人文特质有关,却也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以及他们对改良、创新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学员们在学习铜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对如何继承与发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感悟,受益良多。       下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的学员们前往位于西湖区西溪壹号三号楼的瓷颜茶语进行参观学习。瓷颜茶语是一家以陶瓷为主题,茶艺为载体,结合易经、禅学、花道、香道、音律为一体的文化传播平台。其负一楼为陶瓷艺术馆,主要展示着各大窑系的名陶名瓷。在参观中,学员们欣赏到了众多名家之作,感受到了瓷器的细腻之美。       当天恰逢嵇老师生日,王旭烽老师、非遗研修班全体学员、非遗班相关工作人员共同为嵇老师庆生,祝福中既饱含师生情谊,同时也包含着对匠人匠心的倾佩。接着,嵇锡贵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以“非遗话语体系中的陶瓷器具与茶”为主题的讲座。       嵇老师在课上跟大家分享了她当年主持制作毛瓷的经过和设计G20国宴用瓷的幕后故事。每件瓷器上的画面,每一个笔画,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量,经过了制瓷人一遍又一遍的深思熟虑,这便是匠心,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匠心精神是对待所选择事业的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匠心也需要坚持。从嵇老师的人生经历中,从嵇老师对待瓷器的态度中,学员们对自身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收获颇丰。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在王旭烽老师和嵇锡贵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参观了瓷颜茶语的馆藏。参观过后,老师们和学员们进行了合影留念。至此,为期一日的杭州之旅圆满结束。       2019年12月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在班主任张帅老师的带领下,上午前往绍兴黄酒小镇考察与体验以黄酒为例的文化旅游与创意产品(绍兴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下午前往绍兴安昌古镇参观淳朴的古镇风貌和多姿的越地风情。       上午十点半左右,非遗班成员顺利抵达黄酒小镇。黄酒小镇是融江南水乡之韵和黄酒文化之核的特色小镇,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东浦,这里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素有“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之说。在管委会讲解员的带领和解说下,非遗班学员们先后参观了徐锡麟铜像、陆家溇口桥、兴福侯昌王庙、徐锡麟故居等景点,感受到了淳朴自然的民风和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       管委会讲解员为非遗班的成员们讲解了黄酒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以及黄酒小镇、黄酒博物馆的建设与规划,成员们参观黄酒博物馆,现场观摩文旅融合的设计思路。了解到,黄酒小镇的开发以东浦古镇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旅游定位,致力于将东浦黄酒小镇打造成为历史经典产业的重要平台;传承弘扬黄酒特色文化,推动黄酒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黄酒小镇的成功开发也让非遗班学员对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上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       下午,非遗班成员前往“中国师爷文化之乡”——绍兴安昌古镇。安昌古镇现存三里长的依河古街市,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粉墙黛瓦的台门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风貌古朴迷人。非遗班成员自由参观了城隍殿、师爷馆、穗康钱庄、中国银行旧址、石雕馆、宣卷馆等景点,感受到绍兴深厚的文化积淀。     …

考察中拓宽视野!从铜雕、瓷器、黄酒文化中学习非遗之道 Read More »

从摄影、品牌、乡村振兴中寻找非遗元素

      12月5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影像方向)讲师吕聃老师,吕老师主要从事商业摄影、专题摄影等图片创意与制作研究。本次课程,吕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以《茶非遗影像的搜集与实践》为主题的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吕老师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向学员们讲解了影像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实践与应用。       12月5日上午,学员们主要在学16进行理论学习。吕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学员们应该要“跳出茶圈来看茶”。采茶制茶固然重要,但抓住时代给予的点对面传播信息的机会,合理运用影像增强茶宣传,对茶行业从事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吕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员们进入茶宣传的世界。首先他向学员们简单介绍了图片和视频的类型,并且较为具体地讲解了纪录片、Tvc(电视广告片)、微电影、信息流视频(短视频)和直播五种视频类型。在讲解的过程中,吕老师通过让学员们构思给茶品拍摄纪录片,穿插精彩茶叶广告案例等打开了学员们运用图片、视频进行茶宣传的思路。       下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课堂设置在了专业教室。吕老师提出茶图像应当真实的还原茶叶,并向学员们讲解了如何运用简单的设备拍摄出精美的图像以及如何运用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合理修饰,还为学员们作了茶品拍摄示范。学员们也在吕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技巧进行拍摄修图实操演练。       最后,吕老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教授学员们如何运用相关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以及为了使视频更具宣传吸引力,剪辑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吕老师还为学员们茶影像的搜集打开思路,并阐明了影像搜集对视频剪辑的重要性。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与意义,在保护与传承它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敏锐关注到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合理运用图像和影视增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众的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保护与继承。        12月6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季中扬教授。季中扬教授从几个方面把非遗和乡村振兴以及民俗等联系起来,从民俗的遗产化到非遗的文化战略价值再到乡村振兴与非遗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季中扬教授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特征,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从民俗状态中提取出来,然后再认定某个方面是非遗,成为一种资源继而加以利用。”       从乡村振兴到非遗这一块的内容,季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来讲:1、传统类节日,2、手工类非遗,3、饮食技艺类非遗,4、非遗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到在民俗这一块可挖掘的非遗价值。       最后,季教授提出展望:希望手工类的非遗保护不要评级,因为一旦评级,就会破坏竞争市场;而集体类的表演活动申请非遗,会产生矛盾,继而会破坏原本淳朴的民风民俗。       下午,非遗研修班的同学们在茶文化学院楼迎来东家文博CEO,研究员王建荣老师。他曾担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商贸局局长等职。他为学员们带来了以《茶叶品牌包装的非遗元素诠释》为主题的课程。王建荣老师从茶叶的品牌概述、包装历史及功能讲到茶叶遗产概述、茶叶的包装文化。一步步深入地引导大家认识到茶叶品牌包装中的非遗元素。       王建荣老师在“茶叶品牌发展与营销”版块中提到:“从产品营销转向内容营销,关注、信任、价值认同与平台、流量一样重要。”他鼓励学员们开拓茶叶品牌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他还分析了国内外的茶叶市场,认为随着茶叶标准更新,行业也将更加规范,所以我们要紧跟着优化产业结构。       最后,王建荣老师从茶叶的包装方面给大家进行更深层次地讲解,他建议学员们可以运用互联网的运作模式,让消费者形成品牌认知和品牌偏好,从而激发消费者的品牌行为。并提出“非遗传承,匠心坚守”的观点。 主办单位: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

从摄影、品牌、乡村振兴中寻找非遗元素 Read More »

到龙井村寻找非遗的答案!非遗班不只有理论课

      12月3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包小慧老师,包老师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师从民族音乐学家刘正维教授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一直跟随东川琴社创始人、古琴大家丁承运教授学习泛川派操缦艺术。包小慧老师自2007开始一直致力于茶文化艺术的创作、研究及教育,此次她为学员带来以《茶席设计中的非遗元素探讨》为主题的课程。包老师以古琴艺术在茶空间中的应用为例,向学员讲解了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阐明茶席、茶空间的角色定位是企业的名片和桥梁。       包老师从古琴的起源和发展史入手,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古琴构造、 文化精神内涵和古琴基本演奏方法。包老师现场展示古琴并邀请学员一同体验古琴艺术之魅力。包老师强调古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文化气息的乐器。弹琴者必须尊重和体会琴曲所示之意,要准确地把握琴曲的典故背景和思想内涵。       包老师表示,当今社会古琴的音乐表现力被不断发掘,人们对古琴音乐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要把以古琴艺术为代表的非遗元素融合进入茶席空间,创造自然协调、独具特色的茶空间,做到古琴艺术与非遗的完美结合。       下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梁丽君带来以《非遗的缘起分析与茶的非遗》 为主题的课程。梁丽君老师从西方古典主义品味缘起入手,逐一向学员介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外延。       梁丽君老师指出:非遗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这种文化遗产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它是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它充分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了保护传承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品味中国茶、提升传承能力、提高传承水平,在当代实践中传承和发展非遗,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2月4日上午,非遗传承研修课堂来到了杭州龙坞九街,学员们在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14级毕业生钱承欢的讲解下参观并了解了龙井茶的前世今生。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戚英杰先生的介绍下,学员们深入了解龙井茶申遗的全过程。之后学员们来到茗墅茶庄园参观,与茗墅茶庄园负责人成秀华进行座谈会并举行结茶亲仪式。       午休过后,戚英杰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龙井茶制作工艺,针对绿茶炒制的技术问题学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员们纷纷表示,经过“参观+体验”的学习,对龙井非遗知识有了更深刻更鲜明的认识。       下午,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山东大学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张帅老师给学员们带来了以《茶非遗素材的文本归集与应用》为主题的研修课程。张帅老师从非遗素材的来源、如何搜寻非遗的元素、非遗元素的应用、如何书写申报书四个方面深度剖析非遗素材文本知识。       张帅老师指出:要重视并掌握非遗素材的六大来源,在搜寻非遗的元素的过程中应盯紧四老、进行文本归类、运用演绎法同时结合“上山下乡”。在非遗(文化)元素的应用中,要利用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张帅老师还强调在非遗元素的应用中要注意: 1、要有一个大非遗的概念 2、注重地方性知识 3、注重内在,但要靠外在来表现,内在是根,外在是金 “非遗”手工艺可以商业化,但手工艺人不能商业化。要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主办单位: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浙江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非遗研修班开班啦!开学第一课讲了什么?

      2019年12月2日上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共同启动,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农林大学承办的“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绿茶制作技艺方向)”在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茶文化学院楼开班。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彭庭松副院长、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主任苏祝成教授、全体学员、师资代表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参与了开班典礼,研修班班主任张帅主持典礼。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主任、非遗研修班指导老师苏祝成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开班情况,强调了浙江农林大学对此次研修班的重视。此次研修班相较前两期非遗班规格更高,配套更全,教辅人员配比更多,旨在让学员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文法学院副院长彭庭松致欢迎辞并总结发言。彭庭松副院长强调了此次研修班的意义与重要性,指出今年非遗班的性质与往届相比有所变化,“培训班”升级成为“研修班”,研修代表的是质量上的升级,包括学员质量和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了很大的升级。彭庭松副院长对学员们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表示了热切的关心,也对培训班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不辜负国家的期望,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国家的非遗事业更加繁荣!         随后,全体成员来到陆羽像前参加“献茶仪式”。全体学员手执茶杯,一一立定,进行了庄重的“茶人宣誓”仪式。誓词如下: 仰观茶圣,学高德馨。躬身垂范,其道大光。 今我茶人,恭敬执礼。惶恐奉茶,表吾衷肠。 谨记使命、奋发向上。德才兼修,发愤图强。 学业事业,务求精进。龙翔虎跃、意气昂扬。 谨立此誓,茶圣为证。昭昭之心,瑶溪同长。       宣誓完毕,大家行鞠躬礼,对茶圣陆羽献茶。“一杯满饮无,从此为茶奴”,一杯清茶,寓意深长,献茶仪式为的是让学员们牢记自己作为茶人的身份和使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茶文化和茶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献茶仪式结束后,学员们在教员的引领下游览了茗茶园,参观了茶文化学院楼,了解其中的各个功能空间。学员们在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环境之余,也无不由衷地赞叹茶文化学院的软硬件设施之雄厚。       参观结束后,来自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等全国各地的21位学员展开了轻松而热烈的自我介绍,学员们纷纷表示十分感谢有机会前来与各位老师和学员切磋学习,交流经验。自我介绍结束后,全体成员推举产生三名班干部,分别是班长王嘉巍,支书汤玉平,学习委员刘水。       晚上,在苏祝成教授的主持下,迎新茶会在茶文化楼举行。学员畅所欲言,愉快交流,畅谈对茶非遗的理解,提出实践困惑问题,苏祝成教授为学员们一一解答。苏祝成教授还再次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开展非遗研修班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本次研修班的课程设置具体情况、教学组织情况、后勤保障情况等,并对大家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希望学员们能够珍惜此次研修机会,强基础、拓视野、增学养,把所学知识和传承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传承能力和技艺水平,真正推进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 理论培训 基础 ·“非遗”相关理论与知识体系的深化      12月2日下午,图书馆小报告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陈华文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非遗保护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研修班全体学员、师资代表、全体工作人员以及文法学院学生参加听取讲座。       陈教授讲座内容详实有趣,他首先指明了非遗已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民族文化具有象征意义的灵魂。经过十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18年底,我国有人类非遗的各种名录40项,国家级名录1372项,3154个保护单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5月底)。其中浙江省保护单位是233个,全国第一。在非遗保护方面,中国采取了多种保护方式并付诸于工作实践,如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实践、生产性保护方式、传统工艺工作站等。       …

非遗研修班开班啦!开学第一课讲了什么? Read More »

《茶颜醉色——茶文化的观看之道》茶文化学院潘城老师为你带来茶的视觉盛宴

    由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龙源集团共建)主办的“茶疗文化”第六场公益讲座,是由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的潘城老师给大家分享《茶颜醉色——茶文化的观看之道》。       关于茶文化,首先是从视觉维度开始的。“视觉是人们享用茶(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首当其冲的感知方式。视觉中的茶分‘形’与‘色’。其中‘色彩’对视觉的影响是最大的”,潘城老师在课程开始如是说,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 食,色相也。在饮茶、品茶和事茶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这一点。       接着,潘老师从《黄帝内经》的五色五脏理论出发,体系化的阐释青赤黄白黑五色与人体五脏的深层联系,并由点及面、深入浅出地为广大茶友剖析茶文化视觉色彩与心理健康的特殊关系。       同时潘老师以“色彩冥想术”“色彩与能量”“色光疗法”“颜色疗法”等对人体生理心理之影响为例,对于如何把视觉色彩的科学运用于茶疗空间以辅助人体增强体质、提高个人自信、激发想象力、提高个人幽默感和提升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等作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分享。       紧接着,潘城老师从“茶器之美”“茶席之美”“茶画之美”三大版块带着大家破解茶叶的颜色奥秘。不同的茶、具有不同色彩表现,它所给人带来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种颜色在人类的视觉经验长河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茶器之美 茶席之美 茶画之美       潘老师的讲课令人如沐春风,获得广大观众非常热烈的赞扬。课程结束时,茶友们仍意犹未尽,大家共同相约下一期相会。 潘城 学者、作家, 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秘书长, 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学博士,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 出版作品: 《茶席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 《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中国林业出版社,林业与草原总局十三五规划教材) 长篇小说《药局》(作家出版社) 《一千零一叶》(上海文化出版社) 《茶书画》(浙江摄影出版社) 《人间仙草》(中央文献出版社) 《白茶》(中国文史出版社)。 曾参与主创大型茶文化舞台艺术呈现《中国茶谣》, 执行导演话剧《六羡歌》, 参与策划的美国纪录片《茶,东方神药》获六项艾美奖, 赴美、俄、法、意、日、塞等多国进行茶文化讲学与交流。       此次“茶疗文化”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在当前“新冠疫情”的社会背景下,本课程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来自茶文化、心理学、茶学、中医学等不同学科的7位专家学者利用大数据平台集中授课,有实效成系统地向社会传播茶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这既是源自于疫情期间的特殊需要,又是基地对茶文化传播与宣传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第六场公益直播讲座一如既往的反响热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龙源集团共建)作为主办方在此再次感谢广大茶友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大家!!! 感兴趣的茶友可下载钉钉app 扫二维码 进群   …

《茶颜醉色——茶文化的观看之道》茶文化学院潘城老师为你带来茶的视觉盛宴 Read More »

《茶叙疗心,茶疗文化与心理健康》浙江大学顾俊峰教授带来扪心茶疗之旅

    由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龙源集团共建)主办的“茶疗文化”第七场公益讲座,是由浙江大学扪心教育心理文化研究中心顾俊峰老师给大家分享《茶叙疗心——茶疗文化与心理健康》。       扪心茶疗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茶疗心理文化(茶疗文化心理学解读),第二部分是扪心茶疗与心理学理论(茶疗文化理论架构、茶疗文化与心理学),第三部分是茶疗文化历程与技术。其中茶疗文化心理解读分别从“‘天人合一’心理健康思想”“‘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动态心理发展观”“茶文化中静养生息、淡泊明志心理健康思想”“茶文化中积极心理学思想”和“茶文化中包容心理健康思想”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世人在茶中体验着‘和解’之道,并与之结合、与永不止息的创造性的绵延合一”顾老师说道。并针对大家所疑惑的“何为茶疗师?”之问,顾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科学解答。      紧接着,顾老师分别从“茶疗文化中国心理学理论概述”“茶疗心理学理论概述”“心灵的治愈与转化”三个方面对茶疗中的心理学展开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期间,针对茶与人的心理学关系,顾老师从“重德与崇俭的思想”“和合与宽容的思想”“人本与乐道思想”三方面进行了阐释,同时也为茶疗空间实践过程遇到的茶礼与茶疗设置问题和茶道过程情绪变化问题作了精彩讲演。       最后,在课程“茶疗文化历程与技术”部分,顾老师分别从“茶疗师的入门管理技术”“茶疗的拓展深入技术”“茶疗的心理表达技术”三大版块为广大观众茶友通俗易懂的讲解茶疗文化从业人员所需具备及苦练的基本功技术。       茶疗课程一如既往的大受好评,特别是每当课程进入到扪心茶疗环节,观众们的课程反应仿佛各自心灵的水龙头被打开一般热闹,真是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此次“茶疗文化”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在当前“新冠疫情”的社会背景下,本课程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来自茶文化、心理学、茶学、中医学等不同学科的7位专家学者利用大数据平台集中授课,有实效成系统地向社会传播茶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这既是源自于疫情期间的特殊需要,又是基地对茶文化传播与宣传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第七场公益直播讲座一如既往的反响热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龙源集团共建)作为主办方在此再次感谢广大茶友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大家!!!  感兴趣的茶友可下载钉钉app 扫二维码 进群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International Tea Culture Base)是国家汉办在浙江建立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于2014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基地设立在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目前唯一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汉语国际传播基地。       基地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结合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浙江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优势,整合全省资源,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中国与世界在茶文化交往、益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共通性,建立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组建高水平的茶文化国际教学团队,积极研发适用于国际传播的茶文化培训教材及教学资源,面向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开展茶文化培训;构建茶文化全球数据文献库;通过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五百多所孔子学院及一千所孔子课堂的网络编织,在全球设立茶文化体验馆。

《“万病之药”,破解茶的健康养生密码》留美茶学博士魏然带你走进令人惊叹的茶科学世界, 快跟上哦

     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龙源集团共建)主办的“茶疗文化”第二场公益讲座,由浙江大学茶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教师留美归国茶学博士魏然给大家分享《“万病之药”——破解茶的健康养生密码》。魏老师是浙江大学茶学博士,2017-2019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茶与营养健康方向的联合培养。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编著《饮茶健康之道》。曾多次受邀参加美国茶叶以及医学相关论坛,并做主旨演讲。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茶活性成分作用于癌症的相关机理探究。       课程开始,魏博士首先引经据典,从茶被称为“万病之药”的历史渊源为大家娓娓道来。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为大家进一步阐释茶的现代养生保健之价值和意义。       接着针对广大茶友关心的三问:“茶叶具有哪些健康功能?” “哪些成分发挥着养生保健的作用?” “保健成分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什么?”。魏博士从茶与健康最新研究进展的角度,为大家进行充分的讲解与分享。       课程还详细地讲解了茶叶的生物化学物质组成、功能性成分、特征性成分。特别针对各重要的茶叶生物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养生保健机理进行了充分的讲解与分享。       昨晚魏博士的直播课程,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激动不已。广大听众观友们对本场科普大餐的反响非常热烈。近千人在线收看,钉钉群爆满,好评如潮。       此次“茶疗文化”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在当前“新冠疫情”的社会背景下,本课程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来自茶文化、心理学、茶学、中医学等不同学科的7位专家学者利用大数据平台集中授课,有实效成系统地向社会传播茶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这既是源自于疫情期间的特殊需要,又是基地对茶文化传播与宣传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本场公益直播讲座反响热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龙源集团共建)作为主办方在此再次感谢广大茶友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大家!!! 感兴趣的茶友钉钉app 扫二维码 进群 敬请期待…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International Tea Culture Base)是国家汉办在浙江建立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于2014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基地设立在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目前唯一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汉语国际传播基地。       基地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结合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浙江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优势,整合全省资源,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中国与世界在茶文化交往、益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共通性,建立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组建高水平的茶文化国际教学团队,积极研发适用于国际传播的茶文化培训教材及教学资源,面向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开展茶文化培训;构建茶文化全球数据文献库;通过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五百多所孔子学院及一千所孔子课堂的网络编织,在全球设立茶文化体验馆。

《愉悦味蕾的魔法——茶与味觉的完美关系》温晓菊博士为广大“茶吃货”倾力打造的世界,快到碗里来…

    由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龙源集团共建)主办的“茶疗文化”第三场公益讲座,是由华中农业大学茶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教师温晓菊老师给大家分享《愉悦味蕾的魔法——茶与味觉的完美关系》。      “茶,以其具有药用疗效的出身,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形象,含有的多种延年益寿健康元素的体质,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饮茶、吃茶是我们获得茶健康因子的直接途径。” 温老师开场如是说。         接着温老师分别从中医体质与茶饮搭配的关系、茶食的前世今生、新型食品原料在茶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现代茶食品概览四大版块,一一为广大茶友解构茶与味觉的完美关系。       其中,针对人类9大不同体质,温老师生动活泼的为茶友们进行了详细的科学介绍。并叮嘱道“不管是喝什么茶,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人,喝适当的茶,那样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起到很好的保健功效。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别,而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所以体质各异饮茶也有讲究。”       在茶食版块,温老师分别从茶食的前世今生、现代茶食的概念、茶食品原料添加的意义和茶食品的分类四个方面做了全面的讲解与科普。      临近课程结束,温老师不忘带着大家在“茶吃货世界”尽情游览了一番,看得观众们垂涎欲滴,圈粉无数。       此次“茶疗文化”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在当前“新冠疫情”的社会背景下,本课程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来自茶文化、心理学、茶学、中医学等不同学科的7位专家学者利用大数据平台集中授课,有实效成系统地向社会传播茶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这既是源自于疫情期间的特殊需要,又是基地对茶文化传播与宣传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第三场公益直播讲座一如既往的反响热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龙源集团共建)作为主办方在此再次感谢广大茶友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大家!!! 感兴趣的茶友可下载钉钉app 扫二维码 进群 敬请期待…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International Tea Culture Base)是国家汉办在浙江建立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于2014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基地设立在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目前唯一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汉语国际传播基地。       基地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结合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浙江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优势,整合全省资源,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中国与世界在茶文化交往、益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共通性,建立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组建高水平的茶文化国际教学团队,积极研发适用于国际传播的茶文化培训教材及教学资源,面向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开展茶文化培训;构建茶文化全球数据文献库;通过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五百多所孔子学院及一千所孔子课堂的网络编织,在全球设立茶文化体验馆。